川普兩則短短不到200字的推特發文,要脅對中國進口品提高關稅到25%,宛如一根木棒,插入炭火堆底,再次翻攪,讓外界原預期可暫告段落的美中貿易戰,劈哩啪啦的重燃烈火,讓過去一年多來在中美夾縫求生的台商企業,再一次繃緊神經。
「中美雙方的這場牌局,已進入要攤牌前的最後關鍵時刻,川普在打出第四張牌前,加碼下注,讓雙邊的牌局面臨終局前的對決,」剛結束訪美行程的郭台銘在記者會上說。
「(中國)如果不簽協議下來,損失很可怕,很多中小企業做不下去,」台企聯常務副會長、沙發大廠商億董事長謝智通估計,如果美國真課了25%關稅,傳統產業「30%、40%的公司,會選擇收掉。」
我們訪問中美貿易戰影響劇烈的三大產業:手工具業、網通業和紡織業,川普再度提高關稅,他們有無奈,有錯愕,但任何一家公司,無不想方設法,度過這場風暴。
利潤10%的手工具》
低利、遷廠難,只能比氣長5月6日清晨,川普發文剛過幾小時,一位年營收規模百億元的手工具製造業者,就已忙著跟幾間往來銀行,商討因應之道。
「早上我跟好幾間銀行溝通,他們確定,25%打下來,人民幣會崩盤大跌。你看,消息一出來,人民幣在半天時間內,就從6.7元(兌1美元)跌到6.8幾元,先不用講別的,對我們做外銷的人來說,匯率就是最直接的影響。」他說。
除了人民幣匯率崩跌,25%的關稅,還會導致什麼後果?
「全球大約7成以上手工具,都是MIC(中國製造),利潤大約20%,現在(輸美關稅)10%,還可以有利潤,但如果是25%,會有一堆業者倒閉,整個產業會大洗牌!」該業者分析。
他說,手工具製造業對川普第一次加關稅到10%,勉強可以吞忍,大家還按兵不動,「但如果真的是25%,我們就只能盡量避免『中國製造』,遷移到別的地方去生產。」
但,往東南亞走,得面臨大手筆建廠、設備增購投資。而且,即使到東南亞,製造商還得面對東南亞廠在人才、技術、製造能量上,無法順利承接中國廠的難題,又要向品牌客戶確保,移轉訂單萬無一失。
「大家現在考慮的就是:是否要拿過去十幾年賺的錢,去東南亞重新開始?這也是很多在中國的台商遲遲不敢收廠、遷移的原因。」他說,自己公司是極少數赴東南亞設廠者。
手工具製造業要避免成為中美貿易戰火之下的犧牲品,是他們最重要的事。畢竟誰能活下來,誰就是贏家,因此,每做一筆投資,都須分外小心。
相較手工具製造業者步步為營,網通業選擇大膽移出中國。網通業名列川普兩千億美元關稅清單內,不論中磊、智邦、合勤等廠,多半在中國生產製造,外銷美國客戶。
毛利率15%的網通》
分散產線,移往台灣、越南
去年三月美中貿易戰開打,毛利率約15%至20%的網通業身受重傷。以中磊為例,去年每股稅後盈餘年減超過38%。「我們真的都很錯愕,」合勤控股執行長楊國榮坦言,過去半年公司密切關注此事,今年1月底才剛完成關稅懲罰解除、維持10%、調高到25%等3種劇本沙盤推演。
他原本預期美中會休兵,沒想到劇情卻往最糟版本推演。
目前美國市場占合勤營收約25%,考量生產成本,中國製造量占8成以上。但若25%關稅大刀一落,楊國榮坦言,生產線拉回台,是不可避免的。「從大陸銷往美國的(產品)就要拉回台灣做了,因為25%已經遠遠超過在台灣生產的成本。」他表示。
去年底、今年第一季,美國客戶為因應中美貿易戰,拉貨庫存力道強,因此,他評估,趁出貨暢旺時,公司有一個半月的時間可以調整反應,不至於措手不及。
不只合勤,其他網通廠也一面出貨給客戶,一面調兵遣將,陸續往東南亞移廠、設廠,或乾脆回台生產。「網通業最壞的時間已經過了,」資策會網通分析師徐子明表示。
除中磊已逐步拉高竹南廠產能外,智邦新建的竹南廠已準備在今年第二季投產,另外再將占營收35%的中國產能,移至今年投資建立的苗栗廠;啟碁也砸下20億元,增加台灣南科及越南產能。
分散生產基地,對網通廠是門新功課;但對生產基地早已分散的紡織業,中美貿易戰帶來的衝擊,是另一個啟發。
川普的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,遍及民生消費品,人造絲、棉紗和纖維等材料名列其中。
毛利低於10%的紡織》
產地互補應戰,利益最大化紡織業是古老產業,課高關稅在這產業早就不新鮮,活下來的紡織公司都有套「逐水草而居」本事。它們真正關心的,是趁中美貿易戰由變而通。
例如,全台最大針織布一貫廠旭榮,是中型紡織廠,連非洲都設廠,是非洲最大的台灣紡織廠。
「川普就是一個商人總統,他決策變化很快,看這件事情,你不能只看單一一個訊息,你得從整體戰略角度來看,」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表示。
「你要有明確做法,面對川普的每日一變,你若跟著起舞,不是瘋了?中美博弈,是很重要,但不是everything(所有)!」他斬釘截鐵的說。
台商預測,毛利在10%以下的企業,會因為25%關稅倒一片,黃冠華卻認為,要善於發揮「小企業」的優勢:小規模企業是輕資產,相較大企業調整可以更快速。
「規模小,你可以直接收起來或是乾脆全部開發新品項,押對寶、賭對邊,反而是他們快速搶市場的利基,」他指出。
「我們這一行(紡織成衣)是硬需求,衣服是民生必需品,美國成衣同樣是要國際分工,不可能自立於國際供應鏈之外。所以,重點是,誰來做?怎麼做?在哪兒做?」
在黃冠華的「紡織腦袋」裡,中美貿易戰不是將產能從中國遷移到東南亞的「零和遊戲」,而是在此變局下,產地互補、截長補短。
例如,中國銷往美國存在關稅障礙,就利用中國內需市場補足,再利用其他國家生產補上美國需求。透過布局調整,不但避開中美貿易戰衝擊,並讓公司的利益最大化。
郭台銘指出,川普這一顆震撼彈,雖不必然使美中談判破裂,甚至還可能加速達成協議、告一段落,「但兩強相爭,將會持續,而中國會有驚天動地的開放。」
中美貿易戰是個進行式,考驗所有產業、企業的應變能力。誰能化危機為轉機,誰就能贏得這一局。
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magazine/Article_mag_page.aspx?id=69375